戴永刚,男,汉族,1976年5月生,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广东金意陶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3项,为企业争取到1.34亿元政府扶持资金。获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广东省专利优秀奖,参与制定2项国家标准,申请发明专利54件,授权37件,发表论文30多篇。带领团队攻克负离子陶瓷关键技术,历经三年、300多次失败,成功研发出可消除甲醛、促进血液循环的负离子陶瓷,获2017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5年开展工业固废循环利用项目,研发新型轻质多孔材料,投产初期产品出现质量上的问题,经两个多月攻关,解决了发泡不均问题,优等率提升至95%以上,年消纳固废10万吨。项目布局170余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6件,获2021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24年轻质多孔陶瓷销售额1.7亿元,预计2025年达2.5亿元。
陈向东,男,1975年11月生,汉族,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业26年来,他参与了中药配方颗粒艰难的产业化过程,建立几百种中药配方颗粒品质衡量准则,带领团队成功将120多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纳入广东省标准,将86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纳入国家标准;以“打造一流标准”为目标,使公司产品质量引领全国同行,2023年销售额达到77.9亿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行业整体销售额达到200多亿元。他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次、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次、荣获中国医药集团科技成果奖3次,2017年被授予南海区“大城工匠”荣誉称号,获得佛山市专利奖3次。专利《一种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固体粉末化的方法》的成功运用,助力该类产品年销售金额达到11375.7万元,为公司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汪义玲,女,汉族,1973年7月生,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首席技术官,正高级机械工程师。汪义玲是公司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团队的带头人。作为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多年来她负责公司的技术管理和研发工作,先后培养了多名技术人员,建立了具备良好竞争力的技术团队。她带领的技术团队近几年荣获专利授权一百多项,其中个人主导的专利技术有26份,其中第一发明人17项(发明3项,实用新型14项),主持研发的多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并陆续应用在公司的核电、地铁隧道、工业和民用等通风领域重点项目中,对公司产品更新迭代及技术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获得佛山高新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佛山市第三届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奖三等奖、南海区“大城工匠”等多项荣誉。
周海棠,男,汉族,1985年6月出生,党员,中专学历,广东精准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员工。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疫先进个人、2021年佛山市先进劳动者、2022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资深司机及退役武装军人,他将军人坚韧意志融入工作,保持十余年驾驶安全零事故记录。新冠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逆行抗疫一线,承担德邦物流与李宁集团、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的紧急任务,跨越千里向湖北运输价值1000万元的防寒物资。2020年新疆新冠疫情爆发时,他驾车从佛山顺德奔赴5000多公里外的新疆伽师县,完成“丝绸之路”上的爱心物资运输,传递陈村镇人民的温暖支援。周海棠以无畏担当诠释党员初心,用一次次逆行彰显快递人的职业精神,成为行业楷模与抗疫先锋。
唐相伟,男,汉族,1980年10月生,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美的厨房电器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广东省智能厨电重点实验室主任、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负责人等职,正高级工程师。获评2024年佛山卓越工程师,曾获四川省及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他深耕厨电技术领域15年,主导磁控管、微波解冻、半导体加热等核心研发技术,推动多项技术产业化,助力美的微波品类年营收超百亿元,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外第一。作为核心成员,其参与的27个项目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构建专利壁垒,申请专利706项(含海外23项),获广东省专利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发表论文65篇(含SCI/EI论文4篇),涉及微波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为行业技术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唐相伟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在智能厨电关键研发技术及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是推动行业高水平发展的领军人物。
隋旭东,男,蒙古族,1974年12月生,党员,本科学历,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机械工程师。2002年入职后,他深耕研发技术,推动中国建筑陶瓷装备突破国外垄断,累计获专利34项,制定标准10项,主导项目30余项,构建节能环保自主设备体系,多次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他创新成果显著:开发全球首创KD333抛光线,提升效率并降耗;实现陶瓷超大超薄板材冷加工装备国产化量产;攻克陶瓷表面防污难题的干法磨边线、超洁亮生产线;推动釉面砖工业化生产的抛光线。此外,首创智能管控系统完善抛光产线,研发AI视觉分色分级检测线,建立核心技术体系,引领行业智能化升级。隋旭东以创新驱动制造升级,在节能环保领域树立标杆,持续增强中国制造竞争力,2020年获评“佛山·大城工匠”。
徐斌,男,汉族,1979年4月生,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2023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首创非对称式全向差速舵轮,打破国外垄断,获省科技奖项2项,创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提出重载轮式移动机器人载工作空间受限下的路径跟踪滑模预测操控方法,解决了动力电池组电芯模片上下料多机器人协同控制难题,获省科技奖项1项;创新陶瓷大板磨削平移工艺,解决行业难题,获省科技奖项6项,创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研发微水抛光工艺,降耗促清洁生产,获省科技奖项3项,创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建立数控磨边机数字化系统,提升自动化水平,获省科技奖项2项,创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成果均达国际领先/领先水平,累计获省科技奖项14项,创经济效益逾1.9亿元,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宋镜钊,男,汉族,1978年12月生,群众,本科学历,现任广东南亮艺术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总监,建筑材料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他专注技术创新,致力于开发最新前沿建筑节能玻璃。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带领团队组建公司新能源中心,开发集装饰、遮阳、保温、隔热、隔音和发电功能于一体的光伏BIPV玻璃组件,主导开发出的具有安全绿色环保节能的四大系列新玻璃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全国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及商圈。深入研究国内外多个技术标准,取得国内外与该行业相关的多个认证,获得国家发明与实用专利授权50项,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10项、佛山标准2项,推动行业企业升级发展。先后获评“高明工匠”、“高明好人”、“最美异地务工人员”、“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余海军,男,汉族,1979年8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材料科学研究员。他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研究和工程应用,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50件,其中PCT国际专利127件,并首次提出和开发了定向循环技术,实现锂回收率达93%,镍钴锰综合收率达99.3%,酸碱耗量降低40%,正极材料降碳49.25%,核心技术经多位院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入选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名单。此外,他为中国争取6项国际标准研究主导权,并牵头制定锂电正极材料 ISO12467 国际标准,填补了我国新能源电池材料国际标准空白,为中国“出口新三样”中的动力电池出海,提供了技术标准战略支撑。曾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环境保护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欧阳卫年,男,汉族,1978年10月生,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自动化分部配网调度自动化班高级作业员,正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他以国际领先技术守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聚焦制造业立省、百千万工程所需电力保障,研发自适应复杂配电网及海量数据的主站协同式自愈技术,故障复电从小时级加速到秒级,示范区供电可靠性达99.999%,助力佛山供电可靠性连续十四年居全国前十,“获得电力”水平保持全国标杆。他以丰硕创新业绩激发新质生产力,担任大湾区工作室联盟成员、广东电网调度工作室联盟盟主、市级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引领近千名电力工人创新创效,成果获奖73项,取得发明专利105个,转化19项,多项技术获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大湾区高价值专利百强、市发明专利价值度百强榜10强。
聂敬伟,男,汉族,1987年7月生,群众,大学专科学历,三技精密技术(广东)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主管。他专注染整设备焊接工作,积累了深厚专业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手工电弧焊、手工氩弧焊、二氧化碳焊、等离子焊接等多种焊接技术,在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持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与资质水平,取得多个高级技能资格证书,练就过硬本领。多次荣获公司“优秀员工”“优秀班组”“优秀管理人员”称号。注重团队协作与人才教育培训,提出合理化建议67项,实现创新15项,将气液机喉路管道535-2T机型生产周期从5人一周优化至4人2.5天。2024年,他带领部门团队人员增至60多人,为新厂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他制定详细培训计划,从理论到实操,手把手教导新员工,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安全生产观念,助力新员工快速成长,为公司高效运营奠定基础。
王志英,男,汉族,1980年5月生,党员,中专学历,现任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能承受压力的容器铆焊组组长。2024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入职以来,他深耕一线,持有石油金属操作工中级证书、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焊工证等多项资质,以技术创新推动生产提质增效。主导将表冷器集水管焊接工艺由手工电弧焊升级为CO₂气体保护焊,提升效率与质量;设计制作蒸发器散流板及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壳体焊接专用工装,使散流器焊接效率提升50%,壳体焊接效率提高40%;将系统工程思维融入焊接技术,总结焊前工艺规划及风险防控方法,推动团队产品无损害检验测试一次合格率达99.8%;担任焊接技能培训师,通过“传帮带”培养新人,为公司输送大批技术非常精湛的焊接技师。王志英以“创造价值、超越自我”为理念,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用实干诠释工匠精神,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和行业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庄幸福,男,1973年12月生,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佛山市高明基业冷轧钢板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长,兼职佛山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和佛山市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他积极推动企业人才发展,通过“学帮带”为企业培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学法律知识,为区内上百家企业普及劳动保障等各类法律知识。多次参与人民监督员听证和人民陪审员陪审,为维护司法公正和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作为农民工代表,积极为职工子女教育、完善企业配套设施建设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受到多方肯定。2024年,加入高明区总工会“百千万工程”职工宣讲团,深入企业、村(社区)、单位等为近万人次群众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百千万工程”核心要点等宣讲近20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佛山最美异地务工人员”等荣誉称号。
叶龙,男,汉族,1983年3月生,群众,中专中技学历,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生产总经理,中级工程师。专注淡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土塘与工厂化育苗技术、水产品养殖管理、鱼类病害防控与治疗、鱼苗运输技术、反季节鱼类繁育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管理型人才培训以及鱼塘建设与育苗车间设计。每年为行业提供近30亿尾加州鲈、白金鲫、黄骨鱼等优质淡水苗种,辐射至全国各地的淡水名特优鱼类养户、大型养殖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技术服务得到全国广大养殖户的高度认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供献。在叶龙的带领下,公司成为佛山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水产新品种的种苗企业,并组建广东省内唯一一个以淡水种业创新为主题的院士工作站。叶龙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钟麟水产种业科技奖荣誉,被认定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
左湘,女,汉族,1975年2月生,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正高级讲师。她从事专业课一线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7人、省级12人;主持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各1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全国一等奖4项;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2本,主持国家级在线门。善于协同校企资源提升实践能力,拥有职业技能等级资格9项,是佛山市职工技能比赛技术状元,拥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3项,主持坦桑尼亚机电一体化教学标准等国家级标准开发3项。左湘创新工作室“六个一”研修教师培育模式,组织并且开展各级师资、员工技能培训500余学时,受训学员达2000人次,辐射带动成绩优异。
关紫云,汉族,女,1974年8月生,民革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院长,急诊医学主任医师。她做好医院每一次应急事件、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各类重大抢救和医疗保障工作。牵头成立了南海区胸痛联盟,协助南海区网络医院共建胸痛中心。三年抗疫,她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救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重要力量。深耕医联共建,专科联盟有力推进区域内资源共享及分级诊疗。她专注科研创新,探索赋能医疗新质生产力,牵头推进“5G+危急重症救治体系和平台建设”,打破医院间信息孤岛,实现核心信息的互通互认。她推动建立医院独立AI算力,逐步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与效率。凭借系列创新举措,荣获2022年全国智慧胸痛中心建设最佳解决方案金奖、国家卫健委2024年第二届全国数字创新应用大赛优胜奖。
李延伟,男,汉族,1983年1月生,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季华实验室主任助理、纪委委员,正高级研究员。他深耕多种新材料的多物理场作用机理和复合应用研究,成功研制高功率高性能极紫外光源工程样机、轻小型双合成孔径量子通信地面望远镜、半导体AOI光学成像系统、首套“智能防螨计数仪”等,填补国内空白,部分科研成果已成功转化落地佛山。担任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导师,培养以优秀青年人才为骨干的科研团队,带领团队承担多项重大科研任务,主持国家项目4项、省部级等项目47项,参与“璀璨行动”重大专项,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45篇,申请发明专利36项。产品获多项国家和行业奖项,在科技攻关、人才教育培训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张心明,男,汉族,1967年10月生,民盟盟员,博士研究生学历,佛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攻克了多个技术难点,为航空航天、国防以及地方企业解决了重大难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先后承担国防“863”重大以及国家多个重点行业重点项目2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获发明专利98件;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32篇。牵头获批了“深海养殖装备智能化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成功解决了深、远海抗台风的养殖难题;开发了小家电的共性技术,为小家电提质增效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咖啡制备关键技术所形成的产品三年累计销售1300余万台,新增销售额逾58亿元,其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推广奖。